探访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炎夏桥面不觉热 海底隧道凉风爽(组图)

来源:雷竞技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4-07-03 17:28:43

  伶仃洋上波涛滚滚,“海上巨龙”腾空出世。7日10时26分,随着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话音落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宣布全线贯通,百名建设者代表集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一个世界级地标巍然屹立于粤港澳大湾区。

  10时30分,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北侧隧道口。当第一辆嘉宾电瓶车穿过红色绣带,缓缓驶入,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终于揭开面纱。几十米外的海面,风高浪急、烈日炎炎;6.7公里长的隧道内,安稳舒适、凉风习习。

  “今天,我们共同见证和庆祝这一历史时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韦东庆激动万分,“上万名建设者奋战近8年,在疾风劲浪的艰苦条件下,架起了一条钢铁巨龙。”

  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跨海交通工程,书写了世界桥梁建设史的奇迹,推动中国迈出从“桥梁大国”到“桥梁强国”的关键一步。港珠澳大桥还一举创下六个“世界之最”: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港珠澳大桥工程全长约55公里,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及口岸。其中,主体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桥梁、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连接隧道和桥梁的东西人工岛。全线工程连绵起伏,宛如一串美丽的珠链,镶嵌在大海之上;三座通航孔桥似粒粒珍珠,海中两座人工岛宛如一对“璧玉”,“珠联璧合”,完美和谐。

  今年底,港珠澳大桥将具备通车条件,未来从澳门、珠海到香港,3小时的陆路通行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届时三地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互联互通将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打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新空间。”香港大学地理系副教授王缉宪说。

  从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珠澳口岸驶上大桥,雨后的大桥路面显得格外油亮。接近40℃高温的炎夏中,用手触摸桥面沥青,并不觉得滚烫。

  沿路,“中国结”“海豚”“风帆”三个巨型景观在伶仃洋面上熠熠生辉,成为港珠澳大桥以及伶仃洋面上的标志性景观。记者从现场可见,主体桥梁右幅三线车道路面沥青已全部完成,左幅仅剩部分一小段表层沥青尚未铺就。据广东长大CB07标项目经理徐永钢介绍,赶在雨季来临前,大桥目前的路面铺装已经基本完成。

  港珠澳大桥处于高温、高盐、高潮的“三高”环境下,而桥面常规使用的寿命则需达到15年左右,是普通大桥路面常规使用的寿命的3倍,这要求防水、防锈、防腐等工序必须做得更为精致。

  为了达到这个“极致”的要求,记者踩在脚下的沥青混凝土实际厚度高达7厘米,这7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分为GMA-10浇筑层和SMA-13表面层,上下两部分共五层,其中下部分的GMA-10浇筑层沥青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这层沥青基本上没有空隙,密不透水,对钢桥面是最好的保护。”据徐永钢介绍,CB07标使用的沥青材料温度达到了220℃以上,而一般路面铺设的沥青只有180℃。这种“高温度”沥青可以使路面粘合度更高、抗变形、不易开裂,而沥青含量和矿粉含量比例也比一般路面使用的含量高出10%和20%,以使防水精度达到更高级别。

  沿着平整的桥面从珠澳口岸驶向西人工岛,记者按照大桥施工限速50公里/小时行驶,共用时约25分钟。

  乘电瓶车驶入隧道,第一个感觉是凉风习习,与隧道外的炎炎烈日形成鲜明对比。“隧道内温度长期保持在24℃左右,”岛隧工程党群工作部李正林和记者说,“头顶的黄色大管廊就是临时通风管,今天感觉格外凉快,是因为每节沉管都增加了几台风机。”正式通车后,隧道通风所依靠的是顶部的多组大型悬挂式射流风机,这些风机既可以吸入洞外的空气,也可以排出洞内的汽车尾气。

  记者在隧道内看到,目前沉管内正在铺设一块块白色方形瓷板,这是隧道的防火板,铺装完成后还将在外层涂上黑色漆。“防火板能在1200℃的高温下,保证沉管的混凝土结构在2小时内不受破坏。”李正林说。

  行至沉管E11与E12交界处,气温更低了,这是沉管隧道的海底最深处。“海水深度达到42米。”隧道两侧的墙壁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水珠,这才让人感受到,沉管外是波涛涌动的浩瀚海洋。李正林解释:“因为气温的差异,这里的管壁上才形成了水蒸气,大部分的管节温度是恒定的,隧道内也基本是干燥的。”

  因隧道尚处于施工阶段,电瓶车只以20公里的时速前行,穿行整个隧道耗时约25分钟。从东人工岛驶出后,进入岛与隧的过渡段,再往前便是粤港分界线,不远处的香港大屿山清晰可见。“一桥飞架,三地相连”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紧急逃生也是隧道的一大重点。据介绍,大桥建成后,将在人工岛上设立海上救援平台。“如果海底隧道发生意外事故,救援力量3分钟内就能到达。如果桥面上发生意外事故,也能在5—7分钟内赶到”。

  据岛隧工程常务副总经理尹海卿介绍,海底隧道的内饰、交通、铺装等工作正在陆续开展。今年9月,将完成通信、供电等交通设施;11月,将完成沥青铺装;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连接海底隧道的东西人工岛,工程天秤纵横交错,房建工作如火如荼,两艘“巨轮”遥相对望的雏形已经显现。据中交岛隧项目总部总经理黄维民介绍,如同艺术品的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房建工程将分别于7月和8月封顶。

  为了让司机在进出隧道时适应光线的变化,东西人工岛的隧道入口均有三道高16米、长200米的遮光罩,连同岛上的房屋钢混结构,工艺光滑如镜、精致如瓷。“按照项目的要求,要把巨大的土木工程当做艺术品来做,岛上所有浇灌的混凝土工程,都是一次成型,这样不仅接近自然色,而且避开使用二次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黄维民说。

  2011年5月15日,港珠澳大桥首个超大体量钢圆筒振沉,揭开了人工岛岛壁结构施工的序幕。到当年12月7日,120个钢圆筒全部振沉完毕,2个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出现在伶仃洋海面,实现了“当年动工筑岛、当年成岛”的奇迹。

  东西人工岛的主体建筑均位于隧道暗埋段之上,西人工岛主体建筑主要为满足大桥运营管理人员工作、生活,东人工岛主体建筑除满足大桥运营管理人员工作、生活外,还预留商业及展览。

  目前,上下5层(地面3层)的西人工岛房建工程已至第三层,上下6层(地面4层)的东人工岛房建工程也已至第四层,两岛房建将分别在7月底和8月底封顶。

  看过伶仃洋的日出日落,见证了大桥的从无到有,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贯通之际,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韦东庆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沉淀下厚重的基础设施“财富”,珠三角正迎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与珠江东岸的新经济“硅谷”相呼应,珠江西岸可考虑打造基础设施“硅谷”,作为中国基础设施走向“一带一路”的桥头堡。

  在韦东庆看来,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港珠澳大桥“集大成”地囊括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所有环节,可以说是交通系统的一本百科全书。港珠澳大桥7年来的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起来,将会成为一部技术百科全书。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建设代表了我国桥梁工程的能力和实力,也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标准”。

  同时,深中通道、虎门二桥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加上规划中的莲花山通道,“在一段时期内,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高潮,大量设计单位、技术单位的精英团队将在这里聚集。”韦东庆说,珠江西岸拥有以珠海为代表的宜居城市以及充足的土地空间,能够为这些精英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以港珠澳大桥等桥梁的建设为契机,打造基础设施“硅谷”,能够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智慧、思想、理念沉淀在大湾区。

  韦东庆表示,基础设施“硅谷”建成后,这些“中国标准”可以依托基础设施“硅谷”,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一带一路”,以此来提高我国工程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在世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打上“中国智造”的烙印,扛起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旗。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贯通,让中国发展成为该领域国际领军大国之一。”7日的贯通仪式上,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TEC)执行总裁汉斯·德维特如此评价。

  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他是咨询联合体岛隧组的隧道首席专家和隧道专业负责人。与他一同从荷兰来到岛隧工程建设项目的还有一位中国姑娘——咨询联合体岛隧组项目副经理李英。

  “我一下子就被这个交通项目吸引住了。”2006年,在TEC中国分公司工作的李英第一次听说港珠澳大桥,就决定一跟到底,从此开始了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11年的共同历程。

  一路走来,作为中、荷两方建设者的“中间人”,李英目睹了双方合作中的火花与摩擦,也全程见证了沉管隧道建设历程中的国际声音。“这是21世纪世界沉管隧道的里程碑项目,”李英说,“我所接触的老外和国际组织无一不给予这一个项目很高的关注和评价。”

  作为TEC在中方的负责人,李英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主要工作是协调中方和外方的工作,充分的发挥境外专家的价值。

  “国外是怎么做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李英从参与项目开始就不断被问及。她说,中国的工程师们希望在不熟悉技术领域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步骤上都了解和学习其他几个国家的经验,同时按照中国的情况做改进或优化。基于此,TEC分享了之前大型跨海项目中所运用到的创新设计方法,提供了非常多实用的建议。

  建设过程中,荷兰专家不断被中国工程师打动。“他们肯学习和钻研,会动脑筋,敢于提出新想法。”虽然双方针对某些问题还有不同看法,但对最终结果已达成基本一致。在李英看来,“如果现在把所有的咨询报告以及和设计人员的书面反馈交流整理成一本报告,这本报告一定是沉甸甸的,是一本可以传承的财富经”。

  正如汉斯所言:“中国工程师对所从事工作有高度责任心,最终他们会变得更强大,能够在海外的沉管隧道工程中与国际承包商竞争。”

  李英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译。“所有由TEC正式提供的咨询文件或者报告,翻译后全部需要由我全面审查认可,才能正式发出。”也是这项工作的高难度,让她深深感到中国工程师们的不易。

  “所有的交流文件都是中英文,这在本项目中只有岛隧工程才有,中国工程师需要用非常专业的英语和境外专家交流,这并不是特别容易。”李英说。在项目工期如此紧张的条件下,中国工程师提供了海量的专业文件翻译和口语交流。

  如今,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线贯通,李英和他所在的TEC都予以了高度评价。“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世界沉管隧道中综合难度最大的一个,是21世纪世界沉管隧道里程碑的项目,一定能推动行业的进步”。